返回

红楼兵圣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53章 大户与利益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吴宏的想法是让代州与雁门关融为一体,这个融为一体,指的是军事上。

    虽然同属于大周,可各地有各地的规矩,就像山西巡抚防备着大同节度使一样,大同节度使说不定内心也的确对山西境内有图谋。

    九边不也是如此,各部视为自家地盘,防着外人,特别是两地,一个榆林和一个辽东。

    辽东因为处于关外之地,排挤外地将领的现象最严重。

    榆林因为是几百年的边将世家,靠着地利出骑兵将领,如张灿的祖上也是榆林出身,整个榆林也没有外地的将领,可见多么排外。

    吴宏的想法,对于王信而言有利有弊。

    好处不用说,能很快融入当地,代州也有几万军民,与传统官员把百姓当做草芥,视为麻烦的传统思维不同,王信知道人口才是财富。

    能力低下的人,因为自身的治理能力差,常常惹得天怒人怨,才会把百姓当做麻烦。

    坏处嘛。

    自己原本只需要负责雁门关一带的安全,如今还要加上代州。

    胡人又不是一定从雁门关突破,也能从别处进入代州,因此自己的两千人马就有点不够用,至于从代州扩大兵力,如果代州富裕,就不会只四五万人口了。

    “代州总共有多少人口?”王信仔细的问道。

    吴宏愣了愣,不太明白王信的想法,见到此人脸色严肃,因此说道:“四万余人。”

    “实际的数字呢?”王信追问。

    吴宏犹豫了片刻,还是给了个模糊的数字,“大概五到八万。”

    朝廷黄册里的人口,与地方实际的人口,其中隐匿的人口越多,代表了地方势力越强。

    任何事情从观来看待的话。

    地方势力强并不全属于坏事,比如地方上的发展,道路的修建,桥梁的铺设,社学的增加,经济的活跃等等,地方需要有自己的力量。

    所以大周承袭大明,税赋是三七开。

    地方留三成,朝廷收七成。

    有了这三成的税赋,地方上遇到小的灾害,甚至不需要惊动朝廷,自己和家乡的大户就安置完了,不会小患引成大患,如果要等朝廷的安置,至少也要一两个月的时间,很多事拖延下来,就会变成大祸。

    也正因为这三成的自留税,才有了民间大量的社学,培养出了大量识字的人,连码头上的苦工也大多会写自己的名字,认得几个字,有了小说的流行。

    可从负面看,地方大户越来越富,与朝廷有了对抗的底蕴等等。

    如果朝廷全部拿走税赋,地方根据自身的需要,获得朝廷的调拨的方式,地方很难发展,往往会发生识字率倒退,地方经济落后等等。

    最后又出现了专款专用等解决方式。

    根据知州给出的数据,代州的大户势力不弱不强,目前还处于平稳的状态,最大的麻烦是外部,属于可以合作的对象,起码不会是猪队友。

    王信仔细的思考。

    吴宏有些无法理解,自己提出的事情很难吗?为何眼前的将军思考这么久,问的问题也都是不相关的。

    “我可以保代州城不失。”王信说道:“地方上好自为之吧,我照拂不了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为何。”吴宏不太满意。

    代州有城墙保护,胡人想要攻入代州并不容易,而且王信的说法,自己回去后无法向大户们交差,没有大户们的配合,自己也做不成事。

    “除非代州上下都愿意听我的安排。”王信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要求,然后再提出自己真正的目的:“那我我可以保证整个代州无忧。”

    吴宏沉默了,此人的胃口很大。

    沉默了一会后,吴宏问道:“将军如此自信?”

    王信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保家卫国本身就是自己的职责所在,要是说争权夺利的内斗,自己才不会管,可代州面临的是胡人入侵,自己没资格拒绝。

    因为自己是当兵的。

    所以吴宏不来找自己,自己也不会无视代州遭受胡人侵略,只不过嘛,吴宏送上门来,既然送到了嘴边,当然要趁机宰一刀。

    其实也不是自己要宰代州。

    一路过来,对边地的了解,与东南的倭患一样,不只是军事问题,也有经济上的问题,指望传统的官员,传统的思路,他们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。

    封建官僚没什么好吹嘘的。

    封建官僚刚出现的几百年还算是符合时代,对时代有推波助澜的作用,起到了促进生产力的功效,如今已过了一千年,早就该淘汰。

    还在吹捧封建官僚,也不过是儒家的熏陶作用罢了。

    东南的时候有林如海关照,林如海是大周的钱袋子,手指缝里随便露点能撑死自己,如今到了边地,总不能一直指望别人。

    没有吴宏的出现,王信会有别的安排,比如建设兵团的想法,也是吸取的卫所制里好的一面。

    现在有了吴宏的出现,哪怕利用好

第153章 大户与利益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